欢迎访问钢琴花园:www.pianohl.com

  总想写点东西给所有的孩子和家长,讲讲,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学音乐。可能想法会很发散,但是今天不是讲道理的,是来说说感想的。

  国家前一段一直在讲美育教育,最近新闻也播了不少类似的典型:比如大山里的乐队、合唱团,农村里的管乐团等等。国家在上面加大了不少宣传力度。但是,人的观念的改变还是需要不少时间的,对于音乐的需求,人和人也是不一样的,人对于艺术这个职业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对待音乐这件事的态度也不太一样。

  前一段,我的朋友圈被这个日本学生乐团的视频刷屏了。

  国内好多同仁们都把日本的管乐团和学生乐团当做我们奋斗的榜样。实话实说,日本的音乐水平,无论是流行还是古典的,都非常令人钦佩,我在德国上学的时候也认识了不少日本的老师和同学,比如我在德国的第一个钢琴老师就是日本人,我最佩服的一个声乐教授也是日本人,我后来读指挥的时候修打击乐课程的时候,我们学校的打击乐教授也是日本人(他也是一个我在留学过程中唯一个知道我是东北来的,并因为侵华战争向我致歉的日本人);我也有几个日本同学,学钢琴的,学指挥的,学管弦的;在乐团里,我也结识了一些日本的演奏家和首席。总的来说,日本音乐家都很努力,他们中有些人并不是特别的有天赋,但是他们依然很努力而且能坚持的保持努力,也能达到很了不起的水平,这是让我尤其敬佩的。不说别的,就说日剧《交响情人梦》的制作水平,那个专业程度,都是让我这个学专业的人敬佩的,尽管我清楚那些演员肯定是外行,但是,他们竟然演的都跟真的一样,反正我是看不出假来,虽然我知道应该都是假的。反观前一段《蜗牛与黄鹂鸟》,没错,我确实没看,因为我心疼我家电视。。但是我的几个朋友看完了评价都很低。为啥?虽然它是根据《交响情人梦》改的而且晚了14年(交响情人梦是2006年的),但是在实际质量上达不到那个水平,因为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还达不到那个水平,按照那个剧情编剧,实在有点脱离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学生是肯定弹不了《彼得鲁是卡》这种东西的。更不要说日剧两个主人公最后都选择了去巴黎学音乐,我们有些院校恨不得把好学生都留在自己手里,不让他们出国呢,所以,在剧情上翻车,基本上是一定的,因为我们的实际情况和日剧里提到的情况差太多了。老实讲我认为这部剧达不到日剧的那个高度很正常,因为我们无论是哪个层面,在古典音乐这个领域跟日本比较,差距可能都比中美之间在芯片这个领域的距离要大,不过好在音乐这个不是国力的主要竞争方向,所以我们也不会觉得那么难堪。

  最近当了几次评委,特别有感触的就是,我们学校一些业余学音乐的孩子们让我觉得特别的惊喜和幸福,因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热爱,也看到了他们的满足,但是在小孩子的比赛和考级上面我就觉得不太幸福了。我们参加这些考级、比赛活动的孩子真是不少。但是有质量的、一看就喜欢这个的孩子太少。有不少孩子,我看他们的演奏,我看着遭罪,他们其实也遭罪。这个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家长的问题了。

  我们为啥要学音乐?我每每看到一些12-3岁就要考10级的孩子,总会叹口气。我每每看到我们的考级的时候,我也会叹口气。考级这个事情,不得不说,本来可以是个非常好的事情,在难度分级上其实也是很科学的,这些年来,曲目也在与时俱进,可是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了?我觉得跟学生的家长关系很大。我有不少同行们,也指责很多老师不负责任,但是,事实上,绝大多数老师都很清楚,9级和10级的难度代表什么。在我看来,如果一个孩子12岁左右能把10级的作品完成得很好,考中央音乐学院附小或者附中完全没有太大的问题,这是可以从事专业的水平。正常来看,一个学生在17-18岁上下达到10级这个水平我认为是非常正常的,这是正常人的水平。可是现在生生的变成,恨不得所有的孩子12岁左右都在拼这个级别,为的是什么?为了就是上初中前考个10级,然后就可以不学了,初中忙没时间学这个。有些老师们为啥有时候不得不这么做呢?因为得吃饭,毕竟整个行业总还是有老师会迎合家长需要的,自己不做,都不在自己这里学了,靠什么吃饭?所以哪怕这么做是有问题的,也只能捏着鼻子做。学习重要还是学艺术重要?当然是两者都重要,要不国家也不会高调的说加强中小学美育教育,事实上,学校中可以广泛开展的美育教育,音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再重复一下问题,我们为啥要学音乐?

  学音乐主要是给孩子找一样好的消遣,说白了,就是为了玩玩,在这个基础上,可以顺带着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加强音乐上面的审美,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等等,只是在我看来,后面这些都是附属的产品。我记得今年体检的时候,学校医院的一位老医生,知道我是搞音乐的,拉着我聊了半天,直到下一波来体检的同事到了才放我走。他就跟我说:“我让我孙子学钢琴,就想让他多个放松的渠道,多个玩的路数,他咋就不爱学呢?”这话,我作为一个学音乐的人来说,听着觉得特别好,就在于,这位老医生让孩子学音乐的目的非常的正确。为啥学篮球是玩,学音乐就不是玩了?我们演奏乐器,就不可以是一种娱乐了吗?我个人其实看见好多老师和家长把学艺术拔得那么高,心里是暗笑的,其实他们说的那些都没错。但是,最主要的是让孩子找个好玩的东西。玩乐器,总比玩手机好吧,玩乐器是可以玩出文化玩出情怀的,无论中外乐器,都是文化的集合体。我们需要的是在学音乐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一定的乐趣。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这些老师,包括我自己在内,从小时候学都是爹妈的大棒打出来的,现在有时候凑一起还讲当年被爹妈打的故事呢。被打得最惨的,比如郎朗,现在是国际著名钢琴家。这个就给爹妈们更多的理由用大棒打孩子学音乐。我个人非常佩服郎朗先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其实他之所有有今天,跟自己的抗压能力强大也是有关系的。当然我要是有他那个爹,我估计我就不学音乐了。从我个人来讲,我决定干音乐这个专业,是我在里面找到了我的乐趣,或者说找到了我的人生追求。很多人尽管爹妈大棒打着干了这行,一旦爹妈的大棒不在了,老师的大棒也拿走了,就开始放飞自我了,看看李云迪的近况大家就清楚了,他真是放飞自我的典范;再看看各个音乐学院里面的本科生,也都是一样,一到爹妈抓不住的时候,老师再管得不是很严,那放飞起来简直飞得不要不要的。一群被爹妈打出来的老师,到底有多热爱音乐,其实很多就不太好说了。所以,我个人总是认为,热爱音乐的老师才能把学生教好,就是这个道理。热爱音乐的老师,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真的能high起来,甚至high到让学生有点目瞪口呆的地步。我在魏玛上学的时候,我的教授Bramall先生就是上课开心了,能自己在钢琴上弹着唱一段歌剧片段给我们听,这让我这个比较拘谨的亚洲学生觉得无比惊讶。所以说,我觉得学了n年的音乐都没咋high过的人,那是不太正常的,我经常会说我的学生们:你们一帮年轻人,音乐里连点荷尔蒙的作用都么有。所以,家长和老师朋友们,你们能不能让孩子在学习中得到足够的乐趣,这是非常重要的点。我们中国的孩子很能忍,他们可以忍受学习5-6年音乐完全没有乐趣,但是,再多我估计他们也受不了了。我们总强调坚持,坚持最重要的,但是坚持的结果不能是艺术与孩子两败俱伤呀,大家总要有乐趣。当然这个乐趣得来得可能是比较痛苦。这点我是非常有感悟的。要知道作为一个指挥,在我带着孩子们演出的时候,我觉得还是很幸福的,但是这一路的过程,我觉得也很艰难,不是在排练吼到快断气了,就是四节课下来都都不想说话了,但是演出的时候依然有我们的乐趣。

  能够坚持下去,不仅仅是意志品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在音乐中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也是我们学艺术的一个目的。就是给自己的精神中,找到一个属于我们的家园,在这里能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我教授当年给我讲,二战的时候,德国人吃不上饭,但是一样会去听音乐会。在二战结束后,德国恨不得第一时间就恢复了音乐生活,满大街的找乐谱和音乐家。为的不是说给自己找个乐子,而是人们太需要用音乐来安慰一下自己的精神。所以,让孩子学音乐,是为了让他们有个可以玩的,能玩到一个精神的境界上,无论他自己是弹个吉他唱首歌,还是坐在钢琴前静静的弹点什么,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当然,我们可以去考个级,参加个比赛来检验一下自己学的到底怎么样,但是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玩得更好,其实打游戏不也是有级别的吗。很多人打游戏为了升级,不厌其烦挑灯夜战的,不惜花重金给自己打造装备,都是玩,音乐也一样。我个人非常希望广大的老师、家长和学生都能把这个事情当成玩去做,而不是冷冰冰的为了得到些什么,提高些什么在那里黑着脸搞来搞去。

原作者:刘宇

欢迎访问钢琴花园:www.pianoh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