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偶然看到柚子陪练倒闭了的新闻,这些年里时不时的都能看到一些培训机构特别是一些音乐艺术培训机构破产的消息,搞得人心里很不是滋味。音乐表演专业目前是很不好就业的专业,看着音乐教育产业似乎是很大的产业,但是我身边凡是做培训机构的朋友或者学生都非常辛苦的在坚持,注意,我说的是辛苦的在坚持,而不是辛苦的去赚钱。音乐艺术教育和其他的教育相比有什么特殊性呢?艺术和艺术教育是不是应该依靠商业化去生存呢?今天就说说这个话题。
机缘巧合,2016年开始我在学校担任了创业基础课程的老师,也接受了不少相关培训,也学过一些相关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努力的给学生们寻找创业的方式。教了5年的创业基础,我依然没给我们学生找到一个较好的创业路径,这是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非常无助的情况,这个情况我和学校创新创业学院的老师们以及来培训我们老师们讲过,他们也觉得确实很麻烦。国家鼓励创业,其实是希望让有知识有手艺的人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社会上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手艺立足。但是教学的期间我就发现,一个音乐家想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创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音乐培训机构其实是一个非常难做的事情。我刚搬到现在的新家的时候,楼下就有一个幼儿培训机构,还是用什么美国方法的,然后不到一年就换了店面了,变成托幼机构了。作为一个音乐家,同时又是一个大学的创业导师,我发现我们音乐是非常不适合创业的。我总结了一下,大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一个培训机构的基本成本太高。
一个培训机构房租水电加上乐器设备,这个前期投入其实非常大。哪怕用很普通的乐器,很简单的装修,还是需要很大的投入的。如果想看着高大上一点,这个投入就更大了。人员成本基本上是降不下来的,总是需要有老师,有人看店面的,即使老板自己是老师,也不可能一边教学一边看店面。现在音乐专业在读的大学生上课教学生,可能至少都需要100一节课了,所以培训机构用人成本其实也是很高的。如果想找点名师,平时办点活动,这个成本就更吓人了。
二、 赚钱的速度太慢。
很多人都说培训机构,想办法招来学生,上课就好,只要运营得当怎么会赚不到钱?其实不然。音乐教育中间一对一的课程太多了。即使教乐理视唱这样的课程,也不可能50人一起开课的,更何况学这些东西的学生大多需要选择先学器乐或者声乐,能不能最后凑齐50个人开课都不好说。一个培训机构一个老师大多只能教一到两个专业,当然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大多数老师可以兼任,即使如此,一个老师能教三个方向就很不错了。举个例子,我本人是指挥,之前是学钢琴的,上大学的时候学过声乐,理论视唱练耳都不成问题,我也就只能教钢琴、声乐、乐理和视唱练耳,没哪个培训机构会教指挥的。这里面钢琴,声乐都是必须一对一上课的,就算可以小组课,也不可能总上,一个月上一次小组课就算不错了。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培训机构如果想教的学生多,就需要扩展门类,有人可能会说,多加几个方向不行吗?可以呀,但是哪个方向招生都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那么结果就是,开始就只有一个学生,找一个兼职老师来机构教一节课也就赚个百八十块钱的,这样的情况,找个大学生兼职也许还凑合,想找个比较稳定的老师,恐怕也不愿意来,搞不好由于时间问题人家打车过来,光车费就差不多半节课学费了,这样兼职的老师往往在时间上和工作动力上都不好,也正常,一星期就来上一节课怎么会有什么动力,没有什么动力,教学上不够卖力气,结果就是这个专业方向没有学生了,或者很难招到新学生了。所以,一个培训机构一般只能有一两个或者两三个主攻方向,但是这么少的方向就无法招到更多的学生。即使是招生有方,学生招多了,老师就那么几个人,老师的工作时间就那些,一对一的课程人数就会有极限。假设,我经过努力可以给自己找200个钢琴学生,但是一对一的课程,一个老师上课的人数是受到时间限制的。如果一个小时一节课,那么200个学生就需要200个小时,一周才168小时,也就是说不吃不睡,也得将近10天,我根本无法保证给学生每周都能上课,结果就是学生和我是双输,他们上不到课,我累死了。所以,一个培训机构在人员基本上恒定的情况下,教学利润是有绝对上限的。
三、 音乐教育性价比太差。
跟数学,语文,英语不一样,那些东西高考都考,所以必须得学。现在音乐美术体育都进中考了,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为什么说音乐教育性价比太差。首先就是音乐不是必须学的,其次,学得好坏别说三两天,三两年也未必看得出来。再就是好的音乐教育比起其他的东西来说,需要持久和较高的支出。就拿我本人来说,学琴的过程也是不断的换老师,从开始的玩玩,到后来想干专业,找的老师都是不一样的。很正常。父母赚钱不易,音乐教育又尤其的费钱。就说钢琴,想买个能听的钢琴就得几万,找个能把钢琴教明白的老师那就不光是看钱了,还得看有没有机缘了。在有专业院校的城市里还好说,还有个方向,在没有专业院校的城市里,基本上就只能靠打听靠问了。那么好的老师绝对都不便宜。现在找个好点的专业院校的老师,一节课怎么也得1000+了,就算便宜点也得600到800一节课。但是绝大多数的家长是不了解这个行情的,所以培训机构很难做,就在于培训机构非常清楚学东西的价格,因为大多数做音乐培训机构的人都是干这个的,专业好坏另说,基本的情况还是了解的,但是他们绝对是不敢把这种价格挂在自己培训机构的产品列表的。因为家长们看到这种价格大多数会疯,毕竟大家还都想图个便宜。音乐这个东西虽然也是一分钱一分货,但是我前面说了,好的老师和坏的老师可不是一两节课能看出来的,那可能需要三五年。前面也说了,现在一个学音乐的大学生教一节课也得100元一节课,那么培训机构一节课收费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也就是说如果毕业大学生创业自己教,100也就100了忍了,大不了走点量,如果雇人教,总得加点利润,或者让老师让点利,最后这个价格就不太好说了,但是就这个价格可能很多家长还会觉得贵。这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他们可能找着市场上水平最差价格最便宜的老师,然而他们还嫌贵。从这个点上,就可以看到一个音乐培训机构的利润空间有多么的可怜。这个需要说明一下,不是学音乐的矫情,而是学音乐的投入非常大。知乎上有人问过,学音乐的人多长时间能回本,我估计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永远可能都回不了本。一个学生想进入到专业院校学音乐,正常的情况下的最低投入:每周一节专业课500——1000元一次不等,一件不错的乐器(3-10万不等),家长的陪伴(陪练琴陪上课)。这里我又得把中国院王遒老师搬出来举例子了,王老师之所以当年能第一批考上十级,后来能去德国考上柏林音乐学院,是因为王老师的母亲每周陪他坐火车去北京找老师上课。不说这个经济投入,就说这个陪伴就是大多数家长做不到的。我爱人当年在北京学琴也是夏顶烈日冬战严寒,都是我岳母请假在北京陪着。类似这种情况不胜枚举,每个能够从事专业音乐的工作者,都有个人的励志故事。所以一个音乐人才从学生走入学校再走出来,那个投入是其他专业比不了的,家里卖房子供孩子读的人也是有的,在这个基础上还有家长自我牺牲,不计成本的陪伴。上高中找人补习数学外语那都是有数的几年,哪个正经学音乐的不是从小学到大的,别说花钱了,就说脸上挨的巴掌都比普通人多几倍,几十万几百万培养出来的人,指望他一节课收您多少钱呢?所以,指望一节课30块钱或者50块钱的家长朋友们,那还不如不学,因为这个价格是对这个专业极度的不尊重,也不符合经济学里面的价值由一般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原则。用这个价格教您家孩子的老师,要么是外行,那么就是对您充满着恨意,冲着两样那真的不如不学了。
所以我个人觉得音乐教育想商业化很困难。最近这些倒闭的培训机构,也都是用了一些常见的商业模式,比如课程打折,买多少送多少等等这些冲量的方式。这些东西我在一些书里也了解过,我们学校创业学院培训教师的时候也特别讲过商业模式,但是,这个商业模式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比较坑。因为成本降不下来,又没有很坚实的技术壁垒,又不可能在技术上有什么巨大的跨越,靠烧钱也不可能垄断整个市场。的确一开始可以圈一波钱,但是钱进来了,成本还在那里,课还得上,如果开始这波是低于成本价的销售,进的这个钱最后还是得都赔进去,而对于家长来说,搞完一波活动涨价人家立马不学了,最后可能前一轮烧钱投入最后就能留住很少一部分学生,除非换老师来进行教学,就像有些外语培训机构说外教授课后来外教就消失了一样,家长八成是不接受的。
写到这里,我心里是非常非常钦佩经营培训机构多年的老师们。特别是在今年疫情的情况下能坚持下来真的是非常不容易的。
那么我们说说音乐和音乐教育是不是适合商业化的问题。
其实我个人是非常反对把教育商业化的,不仅仅是音乐教育,而是所有的教育我个人都反对商业化。为什么这么说。商业化的确可以很好的配置社会资源,这个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商业化的本质是逐利的。而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和逐利,这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矛盾。我有几个做培训机构的朋友就每天在这个矛盾中纠结,他们需要赚钱,但是他们还想育人,所以这是一个两难的命题。逐利,讲求的是效率,讲求的是经济利益,就像打印机厂家把每个墨盒寿命都设定好了,到时候无论还剩多少墨就必须报警,必须报废;育人讲究的是什么,我们就不用多说了,我们中国人是最重视教育的,这几千年把所有最好的词汇都给教育了。所以教育的商业化就存在着,顾忌育人就很难逐利,想逐利就难育人的困境。音乐教育也是如此,上文提到了,成本高利润空间小,而绝大多数家长不了解学音乐需要的投入,就造成了他们对市场价格不认可的情况,一方面是高投入高成本,一方面是售价上不去,那么仅有的那点生存空间也被挤得没剩下多少了。这种情况会让很多水平比较高的老师生存很困难,也会让整个行业形成逆淘汰。也就是说,水平不好的依靠低价也能占领市场份额,水平差价格低的老师有学生,水平高的价格高的老师没学生的情况。久而久之,整个行业的生态就差了。
最后说说音乐适不适合商业化。音乐也好其他艺术也罢,都不适合商业化。艺术如果想要讲求精益求精,那么精益求精的题外话就是不计成本。任何一个作品要想创作成功,都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精力,我们也都看到了很多艺术品在后世价值连城,可是他们的创作者当时穷困潦倒。原因也是因为商业化是逐利的,资本是不可能投资给一个一百年以后才能赚钱的东西,但是艺术恰恰就是这种需要时间去筛选和积淀的东西。音乐作品的创作、排练和演出都是巨大的吞金兽,关键是这东西很难产生经济效益。1月23日李心草先生指挥国交在北京演了马勒第七交响曲,我的好友指挥家王琳琳先生说要能演两场就好了,曲目就可以保留了,我当时说接了句,要是能演三场就更好了,可以再稳定点,他说了句,哪有那个钱呀,第二场搞不好就得赠一部分票了。是呀,哪有那个钱呀。乐团的成长,音乐家的成长最后都得为经济利益让路。这就是很现实的东西。作为一个指挥,算演出成本是我很在行的事情,我更多的希望是通过计算成本来避免浪费,而不是拆东墙补西墙,只是全世界都在压榨音乐家的潜力和健康来保证演出质量不崩盘而已。切利比达克其实已经向我们证明了,伟大的艺术需要时间来打磨的,但是他这辈子的不得志也向我们证明了商业化的威力和残忍。
前几年国家暂停了全国演出团体的企业化,我知道的时候是非常高兴的。我个人不排斥商业化运营,但是我个人认为商业化不是万能呢。该商业化的商业化,不该商业化的就不要商业化。欧美音乐商业化的弊端现在已经很明显了,我们看到的独奏家也好,指挥也罢,越来越往偶像派靠拢了,所有的选择不是依靠行业的优胜劣汰而是资本利益的需要,这些年轻音乐家的成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靠他们先把钱捞够了再说,注意,我说的是靠他们捞钱不是他们自己捞钱。即使德国这种有着悠久音乐历史的国家也在考虑柏林三家歌剧院是不是太多了,到底要不要关掉一家这样的事情。全德国现在也没有几个C级以下的乐团了,因为好多小乐团都被解散了,我记得我刚到德国留学的时候也就是02年前后听说前东德地区的小型乐团和歌剧院基本上都解散了;前几年西南德广播交响乐团要合并旗下的两家乐团,包括巴登符腾堡州要关闭两家音乐学院,这些其实都是经济闹的,政府拿不出钱来,无论歌剧院还是乐团还是音乐学院如果只是靠市场,那就基本上只有饿死一条路了,当然 音乐学院可以提高学费。音乐这种不产生经济价值的东西,如果靠市场,最后市场上就只剩下有盈利空间的工业音乐产品了。
在商业化的社会中,所有的东西都以经济利益作为指引的,这显然也不符合我们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好的艺术对人精神的指引这是金钱买不来的。毕竟评价音乐教育水平的好坏最后看的是培养出多少人才而不是做教育的人赚了多少钱,当然我也希望做教育的人能赚到钱,毕竟我也是做教育的人,不想穷一辈子,但是前提是要培养出人呀,能把只学过半年钢琴的人送进大学音乐系钢琴专业的培训机构不是来培养人的,那是祸害人的。
我个人认为,这世界上最成功的两个基础音乐教育体系,一个是德国的公立音乐学校,一个是前苏联的十年制音乐学校,而这两个体系恰恰都是国家办的,这两个国家在音乐基础教育上的强大不是没有理由的。国家办的,才不会考虑是不是赔钱的问题,这样的教育才可能办好。
原作者:刘宇,德国卡尔斯鲁厄音乐学院 乐队指挥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