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钢琴花园:www.pianohl.com

  一、格林卡的生平

  格林卡是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创始人、俄罗斯管弦乐派的创始人,他还被称为是“俄罗斯音乐上的普希金”。他将俄罗斯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古典音乐作曲技法相融合,为19世纪俄罗斯音乐的发展带来了革新。1804年,格林卡出身于俄罗斯斯摩棱斯克省诺沃斯巴斯克的一个地主家庭。在13岁的时候,格林卡开始接受了专业的艺术训练,此时他已经会演奏钢琴、小提琴等乐器。1830年之后,格林卡先后赴多国学习西欧传统的作曲技法,这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黄金时刻。在国外的游历以及先前所接触到的十二月党人的自由思想,使得格林卡明白了自己所肩负的民族使命,这促使他下定了要为俄罗斯音乐做出巨大贡献的决心。1834年,格林卡回国后开始了自己民族歌剧的创作,即《伊凡·苏萨宁》、《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两部歌剧的成功演出,更坚定了格林卡的音乐理想。1857年,格林卡在德国柏林去世。他为之后俄罗斯音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值得后人尊敬。

  二、格林卡的音乐创作

  格林卡一生所涉及的音乐创作领域众多,主要体现在歌剧、管弦乐、室内乐等。其中歌剧《伊凡·苏萨宁》《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格林卡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两部歌剧直接奠定了他在俄罗斯音乐史上的崇高地位,作品中所体现的民族性,赢得了世人的称赞。

  格林卡一生中为中提琴仅创作了一部奏鸣曲,即《d小调中提琴奏鸣曲》。该部作品共有两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创作于 1825 年,第二乐章创作于1828年,首次公开演出在1832年。《d小调中提琴奏鸣曲》是中提琴音乐史上较为重要的作品,散发着浪漫主义音乐的魅力,深得众多中提琴演奏者喜爱。

  三、《d小调中提琴奏鸣曲》的音乐结构分析

  该部作品共分为两个乐章,其中第一个乐章为奏鸣曲式,第二个乐章为三部曲式。

  (一)第一乐章结构分析

  第一乐章为奏鸣曲曲式结构,主要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从整体上看,基本上符合古典奏鸣曲式的规则,但是在某些方面却有着新意,具体的相关分析详见其曲式结构见表1、表2、表3。

  表1:《d 小调中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曲式结构图

  表2:《d 小调中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展开部曲式结构图

  表3:《d 小调中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再现部曲式结构图

  通过上述三个表格,我们可以得知,《d小调中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结构上,基本上沿袭了西欧奏鸣曲曲式,分别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组成。

  其中呈示部又分为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主部是一个并列单三部曲式结构,在d小调上呈示(见谱例1),素材a由钢琴奏出,之后中提琴在钢琴的伴奏下奏出素材a1,B乐段也同样采用这种表现形式,C乐段则单独由中提琴表现。

  谱例1:

  在第39小节,乐曲进入到连接部,主要由钢琴和中提琴同时完成。副部为并列单二部曲式结构,在d小调的关系大调,即F大调上呈示(见谱例2),由中提琴和钢琴分别奏响。之后的结束部在F大调对调性进行巩固。

  谱例2:

  呈示部中两个重要的部分即主部和副部,通过谱例及音响的分析,我们得知,这两个主题的旋律都为抒情性的,只是副部在音乐性质上更偏幻想性一些。这是符合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风格的。

  乐曲在第113小节进入展开部,展开部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即连接、中心段I、中心段II、属准备。在经过两小节的连接后,乐曲采用了主部素材,在c小调上发展。中心段II从第127小节开始,音乐素材则采用了第126小节钢琴伴奏的三连音(见谱例3),之后不断发展,并逐渐向d小调上转换。第155-156小节为属准备,停留在d小调的属和弦上,为再现部的出现奠定了调性基础。

  谱例3:

  之后,乐曲进入到了再现部。再现部基本上为呈示部的完全再现。但值得一提的是,从副部开始,调性由呈示部的d小调的关系大调——F大调,变成了d小调的同名大调——D大调,这是有异于传统的奏鸣曲曲式的。在传统的奏鸣曲式中,再现部的副部一般都要调性回归,即回到呈示部主部的调性,而该曲格林卡则采用了新颖的调性安排。

  (二)第二乐章结构分析

  如果说第一乐章再现部中副部调性安排是格林卡自由意识的体现,那么似乎在第二乐章的音乐结构中,这种信念将更加突出。

  目前据笔者所查到的文献中,均将第二乐章描述为近乎三段体的结构,但是根据笔者的分析所得,似乎第二乐章的音乐结构则并不是三段体,而是一个更为自由、极其少见的复二部曲式的重复,具体详见表4、表5。

  表4:《d 小调中提琴奏鸣曲》第二乐章曲式结构图

  表5:《d 小调中提琴奏鸣曲》第二乐章曲式结构图

  通过表4和表5我们可以看到,第二乐章的音乐结构是较为少见的,从整体上看,应该属于复二部曲式的重复。其中 A 部由 A 和 B 两个乐段组成, B 部则由 C 和 D 两个乐段组成。 A1 B1 分别是 A B 的变化重复。

  在 A 部中,共有5个乐句构成,其中前4个乐句构成一个乐段,即A段,bB大调分别在钢琴、中提琴依次出现,乐句充满幻想意味。而B乐段则是一个长乐句。 B 部是一个明显的并列单二部曲式结构,调性转换较为频繁。

  之后在第125小节,乐曲进入到复二部曲式的重复阶段,其中 A1 部,同样由5个乐句构成,但却缩减成了一个单独的A乐段,其中第3乐句则运用了 B 部的c乐句素材进行展现。相比于 A 部来说, A1 部的调性转换也较为频繁。 B1 部则是 B 部的缩减再现,由先前的4个乐句,减少到3个。

  最终在第215小节,乐曲进入到了尾声部分,并将 A 部和 B 部的素材综合运用,在 bB 大调上结束。按一般的传统奏鸣曲的音乐结构安排,第二乐章一般为复三部曲式结构,音乐缓慢与前后的乐章形成鲜明对比,而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知,《d小调中提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的音乐结构在西方音乐作品中较为少见,这似乎更体现了格林卡在彰显自由意识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四、结语

  格林卡的《d小调中提琴奏鸣曲》是一部经典的作品,在中提琴音乐史上占据着一定的地位,更是众多中提琴演奏者喜爱的作品之一。格林卡一生对中提琴情有独钟,他曾多次提到中提琴的重要性,在他的主要作品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与幻想曲《卡玛林斯卡亚》中都将中提琴的乐器性能加以创造发挥,分别为两部作品各自在塑造音乐形象、表现音乐情绪方面做出积极工作,格林卡为中提琴这件乐器及其音乐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作者:王俊伟,广西艺术学院管弦系中提琴副教授;高雪婷,女,西安歌剧院管弦乐队演奏员。原载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03

欢迎访问钢琴花园:www.pianohl.com